钢铁生产的生产过程非常庞大、复杂。因此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要全面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很不容易,而应该将那些对整个生产链影响最大、本身运行又不容易稳定的环节作为重点和中心环节重点抓好,才能保证钢铁生产全过程的稳定、均衡和高效。这个中心环节就是炼铁。
快速发展的中国炼铁导致中国各地区炼铁的引人注目的发展。2008年31个省、市、自治区中有15个省年产铁超过1000万吨,在最大的河北省产量达到1.1356亿吨。除西藏自治区,在所有30个省都有炼铁设备。炼铁产能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,2008年产量达到2.7905亿吨。炼铁,作为钢铁生产的心脏地带,决定着钢铁企业的盈利与发展趋势,因此钢铁生产要以炼铁为中心。
组织钢铁生产以炼铁为中心,理由有四点:1 炼铁工序处于钢铁生产链的中心位置。钢铁生产的前后序环节中的前序工作,如矿山、烧结、焦化以及动力和运输都是为炼铁服务的。这些工序占据着钢铁生产链中超过一半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时间。而其产品(生铁和煤气)又是其后炼钢工序的主体原料和轧钢工序的主体能源。2 炼铁工序不仅消耗钢铁绝大部分资源,而且所消耗的能源和生产成本都占钢铁生产的65%-70%。3 技术最复杂,炼铁过程进行的是把非金属原料变为金属的最本质转变。4 钢铁企业中的污染源绝大部分在铁及铁前系统,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我国钢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,也是全世界钢铁企业要取得永久发展的必由之路,因此从减排环保出发,关键也要抓好炼铁及其以前工序工作。
原冶金工业部司长刘琦认为要“以炼铁为中心”来组织钢铁生产的观点中,概括为“原料是基础,操作是关键,管理是保证。首先要抓好原料,目前,高炉炼铁仍是现代炼铁的主要方法,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。这种方法是由古代竖炉炼铁发展、改进而成的。尽管世界各国研究发展了很多新的炼铁法,但由于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良好,工艺简单,生产量大,劳动生产率高,能耗低,这种方法生产的铁仍占世界铁总产量的95%以上。因此要提高炼铁工序水平就要使高炉生产优化,而高炉生产优化又以炼铁系统的全面优化为基础,高炉生产要取得好指标,要以原料为基础,也就是实行精料方针。坚持采用精料,虽然采购成本要高一些,但高炉能够实现高产、优质、低耗的好指标,最后达到降低总成本。
其次操作是关键,操作上最重要的事情是根据高炉炉型、装备和原料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基本操作制度。例如江西萍乡第二炼铁分厂,450立方米的2号高炉,长期炉况不顺,2007年1-10月平均日产1256吨。在公司攻关组已改善原料条件的送风制度的基础上,采取提高炉渣碱度,将单环布料改为多环布料,扩大矿批等措施,在11月20-26日实验期,日产量提高到1426吨,焦化从473千克降到446千克,生铁含硅量从0.81%降到0.65%,含硫量从0.048%降到0.034%。12月中旬产量进一步提高到1642吨,焦比降到395千克,硅含量降到0.48%,硫含量降到0.03%。因此要促进高炉操作人员不断更新操作理念,改进操作技术。再次是管理,包括检验管理、计量管理、操作管理、资料管理、设备管理。
中国炼铁工业的产量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的顶点,自然资源的短缺、不合理的高炉炼铁结构、能源消耗高对环境的严重冲击是中国炼铁工业面临的挑战,而作为钢铁企业要取得发展,在炼铁这个心脏环节是大有所为的。